2025年,浙江省宁波市审计局部署开展“科学规范提升年”专项行动,以问题为导向,“科学化、规范化、专业化”为目标,立足经济监督定位,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,聚焦审计立项、现场实施、成果转化、整改落实、作风建设等关键环节,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护航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政治统领,实化党领导审计机制
今年以来,宁波市审计局以政治建设为引领,制度筑基,推动机制不断完善。持续推进重大事项请示报告、指示批示督促落实、审计办运行等多项机制,落实市委审计办主任办公会议常态化,要求持续开展审计项目跟踪研究,并重点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、人才发展等政策制定、执行效果、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以及殡葬行业管理等民生领域深入开展审计……持之以恒推动审计工作向中心聚焦,推动各项改革任务全面落实。
为实现审计工作与党委决策部署同频共振,该局构建起重要审计情况、报告等重大事项首先向市委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机制,同时制定贯彻落实市委审计委员会领导指示批示操作流程,实现审计项目任务分工、情况反馈、结果报告的全链条闭环,让每一项指示批示都能落地有声。
在项目统筹上,宁波市审计局以“同级审”为引领,整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、部门预算执行审计、政府投资审计等项目,做到项目间有机融合,实现项目实施效果由“加法”向“乘法”的转变。
效能提升,强化穿透式审计
审计效能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。宁波市审计局以“夯基筑本”为导向,从方案编制、数据赋能、现场管控、取证质量四个维度精准发力,强化穿透式审计能力建设。
在方案编制上,紧扣“政治-政策-项目-资金”主线,通过数据预分析、开展试审等多种调查手段,为科学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。
在审计过程中,深化“数据先行”模式,加大对重要部门、重要数据的常态化、规范化归集力度。在现有大数据审计方法的基础上,探索建立行业审计方法库,整合省市两级数据资源,对重点资金、对象实施“穿透式”分析,大幅提升审计现场实施效率。
在深化现场管理上,推行“清单化”现场管控模式。严格落实分层分级审计质量管控,从源头上把控审计质量和规范,在流程上不断优化,提升审计工作效率。
在夯实审计取证质量上,聚焦重大、关键与典型问题,紧盯关键事和责任人开展穿透式审计。规范审计取证单编制和审核,问题类取证单必须引用相关定性依据,确保审计结果有合法、适当、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撑。
创新驱动,不断优化审计成果
创新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动力源泉。宁波市审计局通过打造标志性成果、优化质量控制、深化监督协同,多管齐下,推动审计成果由“量”向“质”转变。
通过“资金-项目-政策-政治”的逻辑链条,打造标志性审计成果;审计专报信息更加强化“问题本质-因果链条-审计建议”三维分析,提升审计专报方向性和精准度;探索建立的审计专报会商研判机制,推动成果从分散开发向系统开发转变。该局正围绕减污降碳资金等审计项目挖掘高价值审计成果。
宁波市审计局推动“大监督”格局,通过“纪检+巡察+审计”同向发力、“人大+审计”闭环协作等方式,深化与纪检监察、巡察等监督的贯通协同,推动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。2023年至2025年,宁波市审计局共安排巡审联动项目36个,探索联合进点巡审同步监督方式,实时通报工作进度,反馈落实结果,做到优势互补,完善优化协同机制。
制度筑基,完善审计流程机制
审计质量是“生命线”,规范管理是“压舱石”。宁波市审计局不断完善全员全流程审计质量管控体系,以科学规范为导向,压实分级质量控制责任。
宁波市审计局进一步优化审理模式,做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和代拟稿审理全覆盖,对重点审计项目适时提前介入,及时纠正问题定性不准、依据不足等问题。探索建立审理共性问题提醒书制度,引入优秀业务骨干参加重点项目集中审理。在项目结束后,点面结合开展项目后评估,有机衔接审计业务质量检查与审计项目后评估,构建“质效双优”综合评价体系,保障审计工作的科学、规范、高效。
宁波市审计局抽调本单位审计业务骨干和部分区(县、市)局审理人员开展审计执法质量检查,同时对各区(县、市)局审计报告质量开展线上共同检查,点对点发出审计质量检查反馈单,做到举一反三,发挥高质量审计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。
狠抓整改,完善审计闭环
“审计整改是完善审计闭环的重要环节。”宁波市审计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,“今年我们狠抓整改落实,完善审计整改闭环,实现‘审计一个、规范一片’的治理效能。”
同时,宁波市审计局严格把控整改材料质量,压实审核责任,按照“见账、见人、见文件”的标准核实整改真实性与完整性。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提交销号材料,完善督查督办格局,对整改不力等情况加大督促问责力度,将重大审计问题与屡审屡犯问题纳入省市“重大审计问题清单”,形成审计整改的强大合力。